English Version

迎難而上,將新科技融入研究中

由教大發明供不同樂器用的吹口

樹木評估和生命教育項目 (TALE)

當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時,這自動化系統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回應。

由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的胡志強教授開發的個人分數在線評估系統 (OASIS) ,在 「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獎。

轉化廢料製成可持續的建築材料

結合自主學習與課程為本跨學科STEM教育 (2020/21)

知識轉移、教學和研究是教大十年發展計劃的三大支柱。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涵蓋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和音樂、健康和體育等多個學科,理所當然成為教大知識轉移工作的支柱。本院的學者及研究人員,努力將學術研究和嶄新發明轉化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或創科技術。

在過去數年,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在知識轉移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我們成功地將研究註冊為專利知識,本院學者的研究又贏得多項本地和國際獎項,部分知識轉移項目更得到投資者的青睞,出資支持將研究轉化為初創企業。(有關 本院於2018/19、2019/20和2020/21年度,在知識轉移方面工作的成績。)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知識轉移工作能取得該等成果,實有賴本院學者和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他們走進社區了解問題和實際需要,再運用其研究成果來設計解難方案,他們又按使用者的給予的回應,進一步完善原本的方案。除本院學者和研究團隊外,大學的知識轉移辦公室(KTSO)亦在整個知識轉移的過程中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本期的 FLASS FORWARD 很高興邀請到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總監周卓輝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對大學和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在推動知識轉移工作方面的看法。除掌管大學的知識轉移工作外,周教授亦是本學院的一員,任教於科學與環境學系。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為什麼知識轉移顯得重要?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對高等教育機構有不同的期望。古代的亞洲和歐洲雖然未有現代意義的大學,社會都有讓思想家和哲學家聚會、討論和創造知識的地方。100年前,在大學工作的科學家無需花太多心機思考如何將他們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造福社會的發明,與今日的科研人員比較,他們較可以專注於研究。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的社會對高等教育普遍有更高的期望,市民大眾期待大學能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在香港,我們也看到社會期望大學能應用其研究成果,為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困難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改善人們生活。

今日的大學創造大量知識和培養大批人才,使大學有能力回應社會的期望。特別在二戰結束後,世界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知識的創造和人才的培育得以高速進行,使大學積累豐富的知識和人力資源。大學在這環境下擁有巨大潛力,將創新的理念、知識、專長、技能等轉化為實用的發明以造福社會。

各地政府明白到大學的潛能,更積極向大學提供研發資金;商界亦更樂意支持學術界進行新思維的探索和前沿研究。學者為回應社會問題而展開研究,使他們與社會有更緊密的聯繫,學者因此亦能更直接地了解人們的需要。甚至可以說,從事知識轉移活動為學者提供更多靈感,幫助他們決定研究方向,而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更為學術界和社會創造雙贏局面。


教大在知識轉移工作方面有何願景?

教大於2016年正名為大學。正名後的首個十年策略發展計劃(2016-2025)訂下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除教學和研究外,知識轉移被確立為教大發展的第三條支柱。我們的教學工作,為教育專業和其他行業培養未來領袖,研發工作則開創知識的前沿。在知識轉移工作方面,教大的同事以教學和研究工作獲得的知識,培育的人才和發明的成果,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教大的知識轉移工作追求卓越,希望知識轉移的項目能貢獻教育專業、帶動社會改良,促進人類進步。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如何配合教大在知識轉移方面的工作?
教大的發明獲得多個獎項

學科多元化是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特徵之一。學院由六個學系、五個教研/資源中心組成,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數學和統計學、地球科學(包括海洋學)、資訊科技、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視覺藝術、音樂、健康和運動科學等。學院的學者在各自專長的領域中積極探究新思想,並推動創新研究。他們的研究充實了教大的知識庫。教育是教大各項教學及研究工作的核心,大學擁有許多在教學法方面有真知灼見的專家,他們的專長,若能結合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不同學科的知識,就能夠發揮跨學科研究的優勢,使我們更能夠為社會的教育需求提供具創意的解決方案,同時實踐了教大「超越教育」的理念。


如何評價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在知識轉移方面取得的成果? 我們又正面對甚麼挑戰?

在教大各學院中,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知識轉移工作成績出眾。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正面對多樣挑戰,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知識轉移項目來回應困難。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組成特別,包含多個學科,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濟一堂,使學院更有能力掌握和回應社會的不同需要。

最近十多年,香港社會明顯更加重視科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在這形勢下,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也好,教大也好,都需要把神經科學、醫療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融入我們的基礎研究中。也就是說,將新科技的研究與我們在教育研究方面的優勢相結合,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教育研究和新科技配合起來,創造協同效應。要做好這件事並不容易,亦將會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來克服。


能否舉一個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的知識轉移項目來說明知識轉移循環?

一個完整的知識轉移循環由研究開始,基礎研究推動創新和發明,之後是為發明申請專利,以及使用該發明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當發明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後,研究人員就可以進行第二階段的研究以改良發明。完整的知識轉移循環還包括成立初創企業,將發明商品化,使更多人能因著發明而受惠。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的梁智軒博士發明的方格樂譜是解釋知識轉移循環的好例子。與學校音樂教師交流時,梁博士發現很多學生都感到學習音樂很困難,學生覺得單單是讀五線譜已經令他們望而卻步。梁博士相信,並非只有相當音樂知識和技巧的人才可以演奏及創作音樂,任何人都應該可以享受玩音樂,以至作曲編樂的樂趣。為了減低讀譜的難度,降低學習音樂的門檻,梁博士開展了連串研究,並發明了方格樂譜。

與傳統的五線譜記譜法不同,方格樂譜以不同方式呈現音符、節奏和力度等音樂元素。因為方格樂譜易於閱讀,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立即演奏音樂。學校教師只要使用平板電腦,就可以輕鬆地使用方格樂譜來教導學生音樂,可見方格樂譜這知識轉移項目正回應現實需要。由於其創新的音樂教育方法,該發明贏得了多項獎項,包括在著名的「2018年加拿大國際發明創新比賽」中獲得金獎。

梁博士的知識轉移項目名為「為e-樂團而設的創新方格樂譜」,該發明減低人們在學習音樂時遇到的困難,並降低表演和創作音樂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享受製作音樂的樂趣。在教大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計劃(下稱EASE Fund)支持下成立的KreativeLab,為一家獲得授權使用方格樂譜的初創企業。在 EASE Fund 評審那些參賽隊伍能獲得該計劃的資助時,知識轉移辦公室舉辦了多場研討會,並邀得業內專家、企業家和社會企業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

將發明商品化使大學能賺得版權稅的額外收入,而透過商品化所賺到的利潤將再投資於方格樂譜這知識轉移項目,讓梁博士有資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方格樂譜創造了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學生用方格樂譜來表演音樂

知識轉移辦公室在教育大學所扮演的角色?

一所大學通常有三類型專家:即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三方面的專家。教大有不少學者和研究人員都熱衷於將創新概念轉化為有助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用發明,知識轉移辦公室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實現知識轉移的平台。我們幫助他們將研究想法轉化為發明,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改善人類的福祉。

周卓輝教授簡介
於2010年加入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的周卓輝教授研究經驗豐富。2014年,周教授出任知識轉移小組總監,該小組於2016年改組為知識轉移辦公室。大學於2021 年授予他教授(實踐)榮銜,以表彰他多年來在學術界的領導能力和卓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