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指路: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如何為下一代推進可持續發展
科學與環境學系系主任何詠基教授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在化學和環境研究方面建立了一番事業,卓爾不凡。他擁有的專業知識涵蓋廣泛的領域,包括環境修復、納米科技、太陽能光催化、空氣污染控制、室內空氣質素和科學教育。
何教授熱衷於科學研究,尤其是應對環境危機的項目。他憑藉傑出的成就躋身史丹福大學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之列,並連續四年獲得科睿唯安「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美譽。他在空氣凈化和消毒技術方面的發明獲得了國際讚譽,包括 2018 年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發明創新大賽中獲得金獎。他在歐洲、香港、中國內地和美國擁有10多項專利。除了研究和發明外,何教授還是一位全情投入的科學教育家。
何教授於 2025 年 2 月被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FLASS)任命,負責統籌學院落實執行大學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在本期院刊中,何教授討論了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大學實現這些目標的長遠策略。他還分享了他對可持續和公正合理的世界的願景。
答一: 聯合國於 2015 年通過了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部分。這些目標建立在 2000 年至 2015 年實施的八項千年發展目標 (MDG) 的基礎上,並進一步擴展。MDG在減輕極端貧困、消除饑餓、促進女童受教育機會和保護地球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由此,聯合國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2015年及以後訂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進程。
從本質上講,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進步,它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為了實現這樣的進步,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來應對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等急迫的全球挑戰,確保人類有可持續的未來。構思這17個目標,旨在通過確保自然資源得到負責任地管理和可為後代享用,促進環境的可持續性。同時,這些目標也刺激經濟發展、確保平等和創造可持續的就業機會,所有這些均對長期繁榮至關重要。
每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都有具體的目的和指標,給各國為所有人民在消除貧困、確保繁榮和保護環境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框架。 這些目標是根據五個核心價值制定的——人類、地球、繁榮、和平和夥伴關係 (5P)。它們共同為人類和地球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和可持續的世界,促使經濟、社會和環境進步。
答二: 這些可持續發展目標遠遠超出了環境可持續性,因為真正的可持續性涉及相互關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維度。雖然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等目標都針對這問題對症下藥,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也致力消除貧困和饑餓,確保良好的健康和優質教育,實現性別平等,促進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減少不平等,和倡導和平與包容的社會。這全方位的進路表明,要達至真正可持續的未來,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一大串人類需求和社會挑戰,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
答三: 在聯合國框架下,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可持續發展跨越許多領域,包括人類社會的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方面;大學匯集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專家,集思廣益,產生新知識和發明,並為公共政策提供所需的論點和證據,這是大學獨樹一幟的角色。各大學通過加強內部的跨學科研究,以及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跨校合作,善用其知識資源,為實現更可持續和公平的未來而提出可行的策略。
大學也是培養未來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企業高管、商業領袖和政府官員的地方。由於高等教育機構肩負這麼重要的教育作用,它們有責任讓學生加深認識實現可持續未來的重要性,並授予學生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把握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在家庭、朋輩、社區和工作中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做法。
確立適當的課程和校園文化,我們就可以教授下一代應對可持續發展各種挑戰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為此,大學應開設新的課堂講授可持續發展,同時根據最新需求修改現有課堂,並將這些課堂納入其課程。行動比說話更有力量:在校園內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同樣重要。確立適當的課程和校園文化,我們就可以教授下一代應對可持續發展各種挑戰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答四: 為了很好地協調一致的力量,優先考慮和推進可持續發展,大學已於去年成立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專責工作組。該工作組由教大校長擔任主席,展示我們對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承諾。工作組於 2024 年 3 月 21 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標誌著開始集中力量採取行動,將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大學的策略計劃。
專責工作組於 2024 年 9 月 27 日舉行第二次會議,確認了一項為期三年的行動計劃,希望透過研究、教育、創新和社區參與,擴大教大對社會的影響。我們藉著讓教職員工、學生、校友、持份者和公眾參與精心設計的、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契合的項目,共同實現這一構想。該行動計劃的另一個目標是加強針對可持續發展措施作出報告,以提升教大在QS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的位置。
教大於 2025 年 5 月公佈的《策略發展計劃 2025–2031》概述了大學未來六年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教育願景,非常強調創新、可持續性和協作。該計劃確定了四個關鍵領域,其中一個申明須為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呼籲採取行動應對全球挑戰,確保全人類的和平與繁榮,並保護地球。在17個目標中,教大特別強調其中四項,指導大學的策略性發展。這四項目標包括良好健康與福祉(可持續發展目標3)、優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 4)、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目標11)和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可持續發展目標17)。當然,為了創造可持續的未來,我們亦會參考其餘的SDG。
本校積極開展與各種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研究和知識轉移項目。我們還非常重視夥伴關係和協作,以達成這些目標。在教學方面,教大正全面檢討和優化課程,以更貼近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次檢討旨在盡量發揮教大對學生及社會的正面影響。
答五: 香港已定下在2050 年或之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為達到這目標,教大一直致力推動綠色校園發展。我們的校園管理政策以凈零碳排放為願景,還側重於改善空氣質素、減少廢物、節能和節約用水。
今年,教大將擔任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HKSCC)的召集人。該聯盟由香港八所資助大學的校長於 2010 年成立,以回應高等教育機構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呼籲,為這些機構提供交流平台,分享最佳實踐方法,並推展協調政策,以期在 2050 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
答六: 我相信,調整我們的策略發展使之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和 QS 的可持續發展排名同步,可以提高大學所有成員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也可以激勵我們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核心價值和日常運作中。
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和 QS 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都有複雜的評估系統。泰晤士高等教育根據四大領域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評估:研究產出、管理實踐、社區外展和教學計劃。它使用這四個廣泛領域中經過精心校準的指標來評估機構在實現各種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表現。一所大學在某年份的總分為其在可持續發展目標 17 中的得分,再加上其在其餘 16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前三項的成績。如上所述,教大除了必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7 外,還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目標 3、可持續發展目標4 和可持續發展目標11。
例如,可持續發展目標 4(優質教育)的指標包括「早期和終身學習教育研究」、「擁有教學資格的畢業生比例」、「終身學習措施」和「第一代學生比例」。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排名在評估一所大學在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表現時,採用類似的指標。
QS 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根據其環境影響 (45%)、社會影響 (45%) 和治理 (10%) 來評估機構的表現。前兩個評估標準的總分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組成分數。例如,環境影響的 45%,由環境可持續性 (15%)、環境研究 (13%) 和環境教育 (17%) 組成。 社會影響(45%)下的分項指標包括:平等 (12%)、知識轉移 (10%)、教育影響 (7%)、就業能力和機會 (11%) 以及健康和福祉 (5%)。 (註)
答七: 科學與環境學系(SES)具有推進教大環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能力,從而支持大學在 THE 和 QS 等國際可持續發展排名中的表現。
我們在生物多樣性、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所有這些都與關鍵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
在研究方面,科學與環境學系由化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STEM 教育專家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專家組成,團隊活力充沛。我們在生物多樣性、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所有這些都與關鍵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包括可持續發展目標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目標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可持續發展目標14(水下生物)和 可持續發展目標15(陸地生物)。學系多個研究的結果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以證據為基礎的策略,以應對環境挑戰和促進可持續性。
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強調擁有不同資源和處於可持續發展不同階段的各方之間的合作。最近,科學與環境學系與斯里蘭卡、印尼、馬來西亞和尼泊爾等環境保護相對欠發達國家的大學合作,啟動了一項空氣污染監測和宣導計劃。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然而,由於公眾意識低和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空氣質素差已成為這些地區的一個重要的環境議題。
作為這項聯合計劃的一部分,我和鄧文靖博士去年秋天前往斯里蘭卡,開展與室內空氣質素(IAQ)相關的研究和教育推廣活動。長遠來說,我們計劃在當地合作夥伴的協助下收集空氣樣本,以支援大規模的空氣污染研究。我們還將與他們分享研究結果,幫助這些國家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學系還積極組織和支援能夠增強我們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項目。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由地球之友 (香港)主辦,並得到科學與環境學系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CESD) 支持的 「地球學院 -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青年領袖培訓」2024 年試點計劃。
該計劃的一部分是一次為期兩天的訪問,本系40 名學生通過走訪大灣區,探索了區內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例如低碳技術。學生們根據在參觀過程中的觀察,為本地中小學生設計並帶領 GREEN STEAM 實驗班。該計劃的反應非常正面,所有參與的學生和教師都表示滿意。他們肯定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對氣候問題的認識。
今年,計劃更獲超過港幣一百萬元的資助,120 名教大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深入探討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等課題,並啟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地球生態系統與綠色低碳解決方案,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ESG領袖。
答八: 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方面所遇上的挑戰,錯綜複雜地聯繫在一起。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設有四個學術部門和三個研究/資源中心,涵蓋廣泛的學科,從科學與環境研究到社會科學、數學、資訊科技和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和教育科技、政策研究以及健康和體育。本院的學術多樣性使我們能夠開展高質素的跨學科研究,以整全地達成各種可持續發展目標。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SSPS) 匯聚了性別研究、地理學、氣候科學、社會學、社區研究、可持續旅遊、城市生態系統、商業和金融等範疇的專家。健康與體育學系(HPE) 擁有一支專家團隊,專注於運動、健康和人類福祉等領域。憑藉如此多元化的團隊,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為跨學科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這些研究合作有助於全面了解可持續性問題,不僅包括環境保護,還包括貧困、性別平等、優質教育、公共衛生和人類福祉等。研究成果帶來了創新和全面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不斷的挑戰。
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 (MIT) 憑藉其在資訊科技和數據科學以及人工智能(AI)和教育科技方面的專業知識,大大加強了本院的實力。在當今世界,AI 在解決複雜問題方面越來越不可或缺,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專家利用大數據分析和其他 AI 工具為各種可持續發展計畫做出貢獻。該系的教育科技專家還採用創新方法來有效地教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此外,學院還為在職教師提供眾多「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和專業發展課程,以及高年級入學的本科課程。這些課程為在職的年輕成年人提供接受大學教育的寶貴機會,支援終身學習,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4(優質教育)的關鍵驅動力。
答九: 作為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協調員,我需要推動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我們的課程、研究和社區參與,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並確保我們學院為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和排名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香港的目標是到 2050 年或之前要實現碳中和,而中國則把目標設定在 2060 年。明顯地,香港需要更系統和全面的方法來宣導可持續發展,包括為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學和小學提供可持續的課程。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看到小學和中學對可持續性的意識增強。這固然令人鼓舞,但社會亦對教大學生抱有更高的期望,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畢業後都會投身教師行業。為了履行我們培養精通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學院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整合到學院的所有學科中,以加強我們的課程。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研究人員一直在良好健康和福祉 (可持續發展目標3)、優質教育 (可持續發展目標4) 以及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可持續發展目標11) 等領域努力工作。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擴大我們的研究範圍,以涵蓋這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內及其他的更多主題。
本院一直收錄來自如孟加拉、緬甸和尼泊爾等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生。他們在本院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中學習無疑會增長對這議題的知識和加強意識,這又有助於他們回國後推廣可持續實踐和創新解決方案。我們當然應該延續這一傳統。
要實現所有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把握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包括教育、公共衛生、政策研究、科學和人文學科等。作為一名環境科學家,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許多領域我不熟悉。我依賴 FLASS 內不同學系同事的建議和貢獻。通過合作,我們能為地球上急迫的環境問題及其他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設計出更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方案,構想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論政府、企業或是個人,我們都可以為保護地球和確保人類的未來更美好出一分力,做出貢獻。
答十:《2030年議程》把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和平和正義等定為優先任務,所有國家必須應對。議程中描畫了互相關連的目標,為了人類和地球確保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未來更可持續。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發揮作用。不論政府、企業或是個人,我們都可以為保護地球和確保人類的未來更美好出一分力,作出貢獻。
聯合國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實現所有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現在只剩下五年時間,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每個人和每個國家必須堅守承諾,加倍努力。高等教育界在這項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須投身研究,應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挑戰。此外,我們應該在校園內推廣實踐可持續的生活,豐富學生相關知識,讓他們參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項目,並與當地社區合作推動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
每一個微小的行動加起來便會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教育的變革力量和漣漪效應:成功的關鍵是培養下一代具備推動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最重要的是價值觀。而你則可以採用微小而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做法,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重大貢獻。這可以從了解各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並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的具體方法開始,考慮在消費、運輸和能源使用方面做出可持續的選擇。支援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任企業,自願為相關組織貢獻時間和技能,並在你的圈子內傳播這方面的訊息。所有這些都是有意義的行動,總有一天會結出碩果。
註:香港教育大學在六月公佈的「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6)中,首次晉身前35%,位列全球第530位,亞洲第161位,香港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