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與教大精英運動員同行

與教大壁球隊於2019年前往台灣進行交流活動,前排最右為作者。

與精英運動員李清韻(左)及杜凱琹(右) 在由香港大專體育協會舉辧的乒乓球比賽中合照

香港單車隊攝於2002年,前排中為作者。

參加區際網球比賽,右為作者。

 

廖小雯 

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

健康與體育學系

精英運動員發展主任

我有一個熱愛運動的爸爸,而他在我讀幼稚園的時侯已給我很多機會接觸運動。當我讀小學時,爸爸每逢周末都帶我去位於沙田的體育學院跑步,跑完後又會到體院的訓練場地觀賞運動員練習。我對運動的興趣,相信就是這樣自自然然地培養出來。

 

到我讀小學三年班時,獲老師推薦參加兒童網球訓練班,我開始專注網球運動。到小學六年班時,學校覺得我有做運動員的天份,安排我去參加香港青年訓練隊的網球、田徑、單車等項目的「明日之星」甄選計劃。結果我沒有被網球隊取錄,反而被單車隊看中了,並獲邀加入香港單車青年訓練隊(簡稱單車青訓隊)。

我讀中一時正式加入青訓隊,跟隨其他隊友一起接受單車訓練。亦在那時認識黃金寶大師兄,知道他是一名很出色的單車運動員。青訓隊的要求很高,我要每周抽六天到體院受訓。除練習外,我還要參加在內地和海外舉行的比賽。

 
被迫退出青訓隊

當升上中三時,港隊教練問我有沒有興趣做全職運動員。教練這樣一問亦提醒我,是時候就自己的前途作出抉擇。我想到升上高中後要花更多時間應付會考,將會很難繼續兼顧學生和運動員兩個身份的要求。二擇其一,我只好決定退出港隊。不過,我對運動仍然充滿興趣。退出單車青訓隊後,我再次於課餘時間打網球。另外,我亦代表中學校隊在校際游泳、田徑及籃球的比賽中角逐名次,大學時亦是學校的網球代表隊成員。

完成會考後,我繼續升讀大學,選讀工業及系統工程,並於大學畢業後順理成章在工程界工作了一年多。雖然工程工作帶給我滿足感,但因為對體育始終仍有濃厚興趣,於是決定在工餘時進修運動科學碩士課程。完成這課程後,我更下定決心轉換跑道,離開工程界,改而從事一些與運動有關的工作。之後數年,我先後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體操總會、康文署、新世界發展等機構工作,負責體育設施管理和康體活動策劃方面的事務。

 

在課程講座上介紹教大作出「精英運動員友好大學」的承諾

 

後來,我得知教大有意聘用一位精英運動員發展主任,以協助精英運動員在繼續接受運動訓練的同時,能有機會在大學進修。這種兼顧運動和讀書的安排,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雙軌發展」。我心裡想,我熱愛體育,卻因為追求學業而被迫退出青訓隊,我應該比別人更明白精英運動員內心的掙扎。我跟自己說,「如果能用過來人的心得,去幫助有志於讀大學的運動員完成心願,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2019年加入教大

精英運動員發展主任的其中一項主要職責,就是協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實習機會。以往的工作經驗幫助我與體育界不同人士建立聯繫,這些都有助我為學生配對最合適的實習機構。最終,我順利通過聘用程序,於2019年夏季加入教大這個大家庭。

近年,香港有些中學為精英運動員設計特定的課程,令他們既可接受體育訓練,同時可繼續學習中英數等傳統科目,這些學生會較為容易適應大學生活。但亦有部份精英運動員讀完中三或中四後便選擇全職訓練,有些運動員甚至在入讀教大時已離開校園近10年。對他們來說,要重新背著書包上學去,肯定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為了讓精英運動員學生達到大學的學習水平,教大為他們提供包括中英數在內的銜接課程及全方位的支援。運動員在初入讀時面對不同的挑戰,我的職責就是協助他們盡快適應校園生活。我會約見精英運動員的新生面談,了解他們的需要,亦陪同他們一起解決重返校園遇到的困難,例如面對面教他們如何設立學生電郵帳號及操作大學學習平台等。在幫助他們之餘,更希望能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充當運動員的經理人

要成為稱職的精英運動員發展主任,首要是明白運動員各方面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訓練日程、比賽時間表、他們修讀學科的要求,以至個人生活遇到的問題。做專業運動員,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港隊訓練非常緊迫。例如划艇隊隊員每早五點多,天仍未亮時就要起床,準備六點開始訓練,一直到約九點才完結早訓。教大有數名來自划艇隊的精英運動員,他們原本可以在午飯前稍睡片刻,但為了要追趕學習進度,他們只好犠牲休息時間,在早訓完結後溫習和做功課。我亦把握這些空檔時間與他們溝通,跟進他們的學習情況。

精英運動員經常要離開香港到外地比賽,他們外出比賽時,往往要晚上回到宿舍或酒店才有時間做功課。又有些運動員因為集中精神應付賽事而忘記了做功課。為了避免在賽前擾亂他們的心情,以至影響他們的出賽表現,我會緊貼他們的賽程,在最洽當的「空檔」聯絡他們,舆他們商討交功課的安排,回答他們對課程的查詢。遇到運動員因訓練未能追上學習進度,我會跟老師商量,待運動員回港後安排補課。有時,外間團體想邀請精英運動員以香港教育大學學生的身份出席公眾活動,分享做運動員的心得,我會從中協調,就像扮演運動員經理人的角色。

作為精英運動員發展主任,我要明白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若察覺到學生在某些學科上的成績未如理想,我亦會與體院協調安排補習。我在教大工作期間,發現每位運動員學生的性格都很不同。有時,遇到一些學習態度需改善的學生,我會嘗試令他們明白,社會提供了很多資源去協助他們「雙軌發展」,希望他們懂得珍惜機會。我甚至透過自己被迫放棄單車事業的親身經歷,從而感動及進一步刺激他們思考如何同時在運動及學業這兩條路走下去。

運動員通常都較為直率,訓練時習慣於單方面接受教練的指示,但於大學讀書卻更多時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運動員既要學習聆聽老師的教學,亦要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跟他們慣常的溝通模式有所不同,我有時會提點他們多加注意待人接物的禮貌。有些運動員初入學時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學生合作做小組功課,但到高年班時卻有能力帶領小組。看到他們經過數年的學習變得成熟了,更加懂事,令我感到很有滿足感。

 
由「阿寶哥」至「阿寶」

「精英運動員友好大學」大使黃金寶與作者

 

提起滿足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工作時發生的小插曲。我在單車青年訓練隊時已認識黃金寶大師兄,當時他是港隊的大師兄,我仍是小妹妹一名,他很照顧後輩,像我般的隊友都會叫他「阿寶哥」。由於工作關係需要聯絡「阿寶哥」,初時我仍尷尷尬尬地按舊日習慣叫他「阿寶哥」。隨和的他覺得大家的身份都改變了,不用把他當為大哥哥那樣看待。結果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我就叫他「阿寶」,他就叫我Samantha,大家都視對方為朋友,但他仍然是我心目中的「阿寶哥」。  

雖然我經常要向學生運動員提供有關適應校園生活或學習的建議,但我們的關係並不是刻板和單向的。當運動員外出比賽時,我會變身成為他們的粉絲,緊貼他們的社交媒體及傳訊息為他們打氣。個別關係熟絡的運動員甚至會跟我分享個人生活疑難,更有一些運動員在外國參賽時買紀念品給我。在新冠肺炎剛爆發初期,有學生專程在日本比賽回港帶給我一些防疫用品,讓我感到很窩心及感動。

 

每天都開心地工作

與獲得東京奧運乒乓女團賽銅牌的李皓晴(右)合照

 

在教大工作不知不覺已經兩年多,同事時常跟我說,「妳每天都工作得很開心。」教大從2010年開始吸納精英運動員,至今已為約100多位精英運動員提供進修機會,其中約有70名仍在教大就讀。要照顧這麼多運動員,雖然也會有感到吃力的時候。但每感到辛苦時,我都會想起我的工作能協助運動員在發展體育事業之餘,又不需要放棄學業,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記得教大學生杜凱琹和李皓晴代表港隊出戰2020東京奧運乒乓女團賽,我和眾同事都緊張地看著直播,當知道港隊擊敗德國隊奪得銅牌時,大家都歡呼起來,為她們的表現感到驕傲。或者,因為能協助運動員實踐理想,與香港的優秀運動員同行,更能讓我享受每一天的工作。

運動不單止令人精神煥發,還有數不盡的好處。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有時想不到解決方案,我會去做運動讓頭腦清空一下。轉換心情,反而能夠想出解決方法來。有時若與體育界伙伴商討更多合作機會,我們會相約打網球,大家在球場交換意見,往往令合作更加順利。近年,社會對體育日漸重視,更因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出色的表現,引發全城掀起一股運動熱潮。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繼續支持香港運動員及重視體育發展,齊心推動運動普及化,而教大能夠培育更多專業的體育老師和運動專業人材,讓更多市民能享受運動的好處。